国际组织预测图表上的增长曲线看似平缓上升,现实世界经济版图却布满断层线。
“全球经济已避免衰退,但分化已成为新常态。”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在2025年中期展望报告中如此总结当前经济格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年初在达沃斯论坛上宣布,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为3.3%,2026年也将保持同样增速1。这一数字被联合国调整为2.8%,世界银行则预测为2.7%。
表面平稳的数据掩盖了深层裂痕。当美国凭借强劲消费和投资领跑复苏时,欧元区在1%的增长率边缘挣扎;日本在薪资增长中看到希望,而新兴市场则在债务与资本外流的夹击中艰难前行。
01 增长幻象:复苏表象下的全球分化
全球经济复苏正呈现前所未有的分化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月预测显示,美国经济2025年增长率将达2.7%,较此前预测上调0.5个百分点。
这一强劲表现得益于其劳动力市场活力和有利的金融环境。
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的疲软。欧元区2025年增速预期仅为1.0%,较此前预测下调0.2个百分点1。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制造业大国在地缘政治紧张与政策不确定性的双重夹击下举步维艰。
亚洲内部也出现明显断层。印度凭借坚挺的内需维持7%的高速增长,越南紧随其后达6.1%1。而中国经济增速则从2023年的5.2%放缓至2025年的4.5%,消费疲软与房地产困境成为主要制约因素。
联合国《2025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揭示了一个严峻现实:全球中期增长率预计将在未来五年降至3.1%,创下数十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一趋势印证了世界银行的警告——21世纪前25年正以发展中经济体遭遇本世纪以来最疲软增长而告终。
02 政策变数:特朗普关税的滞胀阴影
2025年全球经济的最大变数来自美国贸易政策转向。摩根大通在6月报告中发出警示:贸易战将推动下半年出现滞胀倾向,全球GDP增速可能同步放缓至1.4%的年化水平。
关税政策的影响已超越经济层面,成为市场预期的主导力量。
2月特朗普关税政策出台后,市场预期的美联储降息次数先是从2次升至4次,之后随关税缓和又回落到2次4。这种反复波动导致市场风险偏好系统性下降,国际资本加速撤离美国资产。
熊园团队为此构建了四重情景模型:
在乐观情景中(与多国达成协议),全球风险偏好将系统性修复,风险资产迎来上涨;分化情景(部分国家达成协议)下,跨国套利成为最优策略;
中性情景(维持现状)中资产价格将陷入震荡;悲观情景(仅个别国家达成协议)下,风险资产可能出现大幅回调。
关税的自伤效应同样显著。摩根大通预计核心通胀率将升至3.4%,主要源于美国关税引发的通胀飙升。美国普通家庭可能因关税每年增加约2940美元税负,全球供应链成本已导致北美集装箱价格上涨31%。
03 货币政策:降息周期中的有限空间
随着全球通胀压力缓解,各国央行获得了政策调整空间。IMF预计2025年全球通胀率将降至4.2%,2026年进一步回落至3.5%。这一趋势为货币政策转向创造了条件。
主要经济体正步入降息通道。摩根大通预计各国央行将普遍放松政策2。美联储可能实施三次降息,分别在3月、6月和9月各降25个基点,使终端利率达到3.5-3.75%8。
欧元区面临更大压力。高盛预测欧洲央行将连续降息,到2025年7月将政策利率降至1.75%。若增长和通胀进一步减弱,可能需要“更快、更大幅度地降息”。
日本则走出一条独特路径。随着居民实际薪资上涨带动内需回暖,日本央行可能延续货币政策正常化步伐,预计全年加息约50个基点。这一决策得益于日本从中美贸易摩擦中获取的订单转移红利。
政策分化正在加剧全球资金流动失衡。熊园观察到,当前市场对美元和美债极度看空,对美股和原油中度看空,黄金则呈中性4。这种资本配置格局进一步扩大了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间的复苏差距。
04 发展中经济体:债务与气候的双重挤压
联合国报告指出,发展中经济体面临投资不足、债务高企与气候变化的三重挑战5。这些国家在基础设施、技术和人力资本等关键领域的投资缺口,严重制约了其增长潜力。
债务困境尤为严峻。自2014年以来,除中国和印度外的发展中经济体人均收入增长率平均比发达经济体低0.5个百分点。这一差距使发展中国家在缩小收入不平等方面的努力付诸东流。
世界银行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英德米特·吉尔呼吁采取全面改革:“发展中经济体应以国内改革为核心,通过强化私人投资、深化贸易合作以及提高资本和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6
气候灾难正成为压垮脆弱经济体的最后一根稻草。联合国警告,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加剧粮食不安全和贫困问题。对拥有关键矿产资源的国家而言,锂、钴、镍等矿产开发虽带来经济增长机遇,但也面临环境破坏、水资源短缺和社区冲突等挑战。
能源转型中的矿产争夺凸显全球不平等。关键矿产供应链高度集中在少数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缺乏获取先进矿产技术的能力,限制其提高开采效率和增加当地价值的能力5。
05 共振可能:寻找全球经济协同点
真正的全球共振复苏需要跨越三重障碍:政策协调、贸易多边主义与气候合作。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报告前言中强调:“在我们相互关联的经济体系中,一方的冲击可能推高另一方的价格。每个国家都受到影响,必须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多边机构改革刻不容缓。世界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阿伊汗·高斯建议发展中经济体采取更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深化区域合作、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强国内宏观经济稳定性6。这些举措有助于增强其抵御全球不确定性的能力。
技术革命可能成为意想不到的协同力量。IMF指出,若通胀放缓快于预期或通过人工智能提高生产效率,世界经济可能表现更加强劲7。数字技术普及和绿色创新扩散有望为边缘化经济体创造弯道超车机会。
区域一体化呈现积极迹象。联合国报告特别强调,加强区域合作能促进贸易和投资,提升区域竞争力5。RCEP等区域贸易协定的影响力在特朗普关税政策背景下上升300%,成为多边贸易体系瘫痪时的替代方案。
06 未来路径:四种情景下的全球经济
基于当前政策走向,全球经济可能呈现四种发展路径:
有限协同路径(概率35%):主要经济体在气候融资和关键矿产领域达成有限合作,全球增长维持在2.8%-3.0%区间。新兴市场通过区域一体化部分抵消美欧政策外溢效应59。
持续分化路径(概率40%):当前趋势延续,美国保持相对强势,欧元区持续低迷,新兴市场增长进一步分化。全球中期增长率滑向3.1%的三十年低位。
滞胀困局路径(概率20%):关税战全面升级,全球供应链再度紊乱。摩根大通预测的核心通胀升至3.4%、全球GDP增速放缓至1.4%的滞胀情景成为现实。
技术突破路径(概率5%):人工智能和清洁能源技术出现颠覆性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超预期增长。IMF指出这一可能,但认为其实现条件较为苛刻。
联合国报告提出的解决方案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福祉,实现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增长5。这种理念可能是打破增长瓶颈的关键所在。
达沃斯论坛结束后六个月,格奥尔基耶娃站在IMF总部落地窗前,手中报告显示美国二季度增长达3.1%,而德国再次滑入负增长。与此同时,东京交易所里,受益于中美贸易摩擦转移订单的日本机械制造商股价飙升;印度央行会议室内,决策者正为平衡高通胀与增长放缓争论不休。
共振复苏仍是镜花水月。
熊园在报告结尾写下:“关税难测,藏器于身,待时而动”4——当各国政策制定者在G20会场外相遇时,这句中国古训或许是面对不确定世界的最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