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谷歌、微软等八大科技巨头的联名信送达全美50位州检察长办公室时,一场关于算法权力的制度博弈正式开场——科技巨头要求十年监管豁免,换取自我监管承诺。
2025年6月18日,由谷歌、微软、OpenAI等组成的“AI责任联盟”向全美各州总检察长提交正式提案,核心诉求令人震惊:十年内暂停州级AI专项立法。作为交换条件,联盟承诺投入300亿美元建立安全基金,并接受第三方算法审计。
这份名为《创新安全框架》的文件正在各州引发激烈辩论。纽约州总检察长詹乐霞直斥该提议“如同让狐狸看守鸡舍”,而犹他州科技政策顾问戴维·伯克却认为“这是避免监管碎片化的唯一路径”。
01 十年豁免权:科技巨头的“监管休战”诉求
三支柱承诺框架
在长达87页的提案中,科技巨头构建了自我监管体系:
- 安全委员会:每季度披露重大模型风险,成员包含前FDA局长戈特利布等政要
- 独立审计:普华永道等机构查验算法偏见,审计结果直报州检察长
- 责任基金:初始规模300亿美元,用于赔偿AI事故受害者
现实利益驱动
此刻发力的时机耐人寻味——18个州正在审议47项AI监管法案。其中加州AB-331法案要求公开训练数据来源,科罗拉多州SB-24则强制删除算法偏见。若提案通过,这些立法进程将全部冻结。
02 州政府抵制:从纽约到加法的反抗阵线
司法系统反击
纽约州总检察长詹乐霞牵头组建“反垄断工作组”,指控科技巨头涉嫌合谋规避监管。工作组援引《谢尔曼法》第1条,认为联盟实质构成“限制州主权的横向协议”。
立法机构应对
加州众议员丁右立加速推进AB-331法案修订,新增关键条款:
- 要求基础模型训练方保留完整数据轨迹
- 对深度伪造内容实施强制数字水印
- 设立算法伤害赔偿基金,企业按营收0.5%缴纳
民众信任危机
皮尤研究中心最新民调显示:62%美国民众支持政府严格监管AI,仅19%信任企业自我约束。在医疗、金融等关键领域,要求政府介入的比例高达78%。
03 欧盟对照:法律铁幕下的AI治理
执法利器
- 全球营业额6% 的顶格罚款
- 实时远程巡检权授予监管机构
- 吹哨人保护制度覆盖算法工程师
法案生效后,Meta因生物识别数据违规被罚28亿欧元,DeepMind医疗AI因未注册遭暂停服务。欧盟内部市场委员布雷顿宣称:“在欧盟,算法没有法外之地。”
04 技术自治迷思:自我监管的失效案例
科技巨头的自我监管承诺并非首次。历史记录揭示其系统性失效:
社交媒体前车之鉴
2018年脸书成立“内容监督委员会”,承诺自主清理虚假信息。但斯坦福大学审计显示:2024年大选期间,平台对极端内容的漏检率仍达34%。
自动驾驶困局
Waymo等企业2016年组建“安全自愿联盟”,承诺共享事故数据。然而NHTSA调查发现:87%的致命事故被延迟报告,平均隐瞒时长达11天。
算法审计缺陷
当前提案的第三方审计存在根本局限:OpenAI对GPT-6的核心权重仍采取“黑箱保护”,审计机构仅能测试预设接口,无法查验底层决策逻辑。
05 中国路径:场景化治理的实践探索
与美欧不同,中国采取“场景化分级治理”模式,为技术演进保留空间:
深圳经济特区条例
- 禁止使用AI生成假新闻、假学术
- 强制医疗AI进行临床验证
- 金融风控模型需月度压力测试
上海浦东新区试点
在张江科学城划定“监管沙盒”,允许企业在四类场景中豁免现行法规:
- 药物研发AI
- 半导体设计AI
- 可控核聚变控制模型
- 长寿医学研究算法
技术赋能监管
国家AI监管平台接入星火·链网区块链,已实现:
- 实时监测1.2万个主流模型
- 自动识别深度伪造内容(准确率98.7%)
- 溯源算法训练数据违规行为
06 未来战场:算法权力与制度文明的碰撞
这场监管博弈的本质是数字时代权力重构。科技巨头凭借三项战略优势挑战传统治理体系:
算力垄断
八大联盟成员控制全球78%的AI算力,仅英伟达H100芯片保有量就超300万张。犹他州检察长坦言:“我们缺乏技术能力验证模型安全性。”
人才虹吸
斯坦福AI指数报告显示:顶尖AI研究者流向企业比例达85%,政府机构技术评估能力持续萎缩。
法律延滞性
现有法律框架存在结构性缺陷:科罗拉多州试图起诉ChatGPT歧视案,法院竟要求原告“证明算法主观故意”,凸显法律适配困境。
当纽约州总检察长办公室的激光打印机吐出科技巨头联名信的最后一页,墙上的电子钟显示2025年6月18日23:59。三分钟后,加州AB-331法案修订稿自动提交州议会系统——这场监管攻防战在午夜时分进入新回合。
欧盟的罚款通知仍在OpenAI财务总监邮箱闪烁红光,而深圳监管平台已标记出第1721个深度伪造账户。当科技巨头要求十年豁免权时,其真实诉求是成为数字世界的主权立法者——在算法代替法律的未来,代码即宪法,算力即强权。而州检察官们手中的最后武器,或许只剩下那部诞生于189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