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9日关税暂停期倒计时的最后时刻,特朗普政府在贸易谈判桌上同时上演着两场截然相反的大戏:一边向日本挥舞着35%的关税大棒,TMGM官网另一边却向印度敞开低关税的贸易大门。这场外交博弈的背后,是特朗普“分而治之”全球贸易战略的冷酷演绎。
1. 印美协议:最后72小时的关税博弈
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的宣言犹如一针强心剂:“印度已准备好打破市场壁垒,我们将达成一项关税大幅降低的协议。”这一表态将原本紧张的谈判推入冲刺阶段——印度谈判团队紧急延长在华盛顿的停留时间,试图在7月8日前锁定协议细节,避免26%的互惠关税重启。
美印谈判的核心议题形成鲜明对比:
- 美国强攻:要求印度开放农业市场,降低对美国苹果、转基因作物的关税壁垒
- 印度坚守:为纺织品、珠宝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争取更大市场准入
- 交换条件:印度承诺扩大美国能源采购,接收中国拒收的波音客机,削减对美贸易顺差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美印战略论坛上的发言显露了美方底牌:“越早签约的国家条件越优惠,我们已找到利益平衡点。” 这种紧迫感源自双方设定的雄心目标——计划在2024年秋季前完成双边贸易协定第一阶段,将2030年双边贸易额从1910亿美元推高至5000亿美元。
2. 日本困局:汽车关税引爆产业地震
当印度享受“特殊优待”时,日本正面临特朗普的怒火:“日本在美国销售数百万辆汽车,却拒绝我们的大米!” 这种情绪直接转化为威胁——7月1日特朗普宣布可能对日本商品征收30%-35%的惩罚性关税,远超4月提出的24%对等关税。
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的七次华盛顿之行未能撼动美方立场,核心矛盾始终聚焦于:
- 汽车红线:日本坚决拒绝接受任何保留25%汽车关税的协议
- 农业防线:美国要求日本开放每年77万吨大米免税配额,威胁其坚守半世纪的农业保护体系
- 产业迁移压力:美国要求日本车企将核心零部件产能转移至本土,直接威胁日本45万就业岗位
更令日本窒息的是特朗普在6月29日的补充威胁:“日本汽车必须支付25%关税,我可以寄封信——这就是贸易协议的终结!”现实数据凸显危机:日本车企虽在美年产330万辆汽车,但对美出口仍达137万辆,25%关税将重创利润率不足5%的日系车。